|
县科协开展“我们的节日·七夕”系列活动![]() 8月18日,县科协联合团县委,县文联开展“七夕”经典诵读活动。县科协干部进行了七夕节日科普,结合古代社会星象崇拜、文学创作、史料等,对七夕节的来历和起源问题、历来节日习俗的表现与演进等作了系列科普,活动参与人员耐心倾听、积极交流,丰富和加深了对七夕节的系统认识与文化认同。 认识七夕·节日科普 七夕节,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从“七姐诞”的古老祭祀活动,到“牛郎织女”的动人故事;从“蛛丝度绣针,龙麝焚金鼎”喜蛛应巧,祈福好运,到“人间别离无数,向瓜果筵前,碧天凝竚”庭间设筵,共享巧果……跨越千年,“七夕”魅力不减,“牵牛织女”的故事传承不断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演绎着新的故事。 “七夕”,在原始的传统意义上是指被称为“七姐诞”的祭祀活动。在七月初七夜晚,古代女子祈福许愿、祈求巧艺,故称“七夕”,是一个更倾向于专属女子的节日。“七姐”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七仙女,她们司掌采桑、纺织、七彩、升仙、妇女、瓜果、珍宝等。“七姐”既是七位女神的合称又指七仙女中的老七,象征“织女”“织女星”,“七夕”就是在对“织女”这一意向的认同下发展而来。“织女”象征纺织,与古代民生息息相关,又与女子相关,所以,“七夕”又称“乞巧节”“女儿节”。 “七夕”习俗丰富多样,内涵深刻。“对月穿针”“穿针乞巧”“喜蛛应巧”等皆是“乞巧”的各种表现形式,核心是古代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向织女星虔诚跪拜,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,同时也诉说心事、祈愿美好。在祭拜方面,有姑娘和妇女们祭拜“七姐”“织女”祈福巧艺、祝愿美好,也有读书人祭拜“魁星”祈愿学业进步。另外,也有众多衍生习俗,如“晒衣晒书”“为牛庆生”“种生求子”“吃巧果”“香桥会”等。 感悟七夕·朗诵经典 “乞与人间巧,全凭此夜秋” 七夕时节,金秋良夜,古代女子揽月穿针、乞求巧艺 “天空露下夜如何,漫道双星已渡河” 晚灯约候,凉风拂面,情愫暗生,私定海枯石烂 “新欢不抵旧愁多,倒添了、新愁归去” 可怜牛郎织女期年一会,短暂的欢愉之后便又是长久的痛苦 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 不诉离殇,不言凄苦,且互述衷肠,聊以慰藉 …… 《鹊桥仙·七夕》《行香子·七夕》《迢迢牵牛星》《致橡树》等一篇篇经典诗歌在参与人员倾情朗诵下将“七夕”故事重新演绎,一句句优美诗词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 传承七夕·听诗猜名 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”? 秦观的《鹊桥仙·七夕》! “一日不见兮,思之如狂”是谁写的?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! “七夕今宵看碧霄”的下一句是? “牵牛织女渡河桥”! …… 根据听到的经典诗歌语句抢答诗词出处,参与人员蓄势待发、你追我赶,抢答环节热情似火、欢笑不断,现场人员全情投入、鼓掌喝彩,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。 此次系列主题活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,生动的组织形式,营造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,丰富了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干部职工积极参与,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,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,培养爱国主义情怀,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进步。 上一篇: 无叶风扇的风,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?
|